热点推荐词:
上多川 > 中文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电子元件的进步与马达技术的发展

发布时间:2021-12-09 09:59 来源:上多川 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    电子元件的进步与马达技术的发展

马达拥有诸多神奇之处,而其最神奇的地方非其种类之繁多莫属。要驱动这些多种多样的马达运转起来,要依赖能从电源中源源不断输送电流的装置。那么,就要求电流供给装置——电子元器件(device)的种类繁多,功能齐全。在本集中,我们将对电子元器件的发展促进新型马达诞生的轨迹做一简单整理。

1.马达控制的初期电子技术

每当提到马达的分类,我们通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,“马达分为直流马 达和交流马达”。顾名思义,依靠外加直流电运转的马达和依靠交流电运转的马达。初期电子技术的主角是电池,后来发明了直流发电机,代替了电池,从而直流马达应运而生。但当时的直流马达,在运转的同时会迸发出刺眼的火花,这也成为特斯拉发明交流马达的契机。关于这个故事,我们在第一集中就曾经详细介绍。
在本集中,我们将从直流马达和交流电的视角来阐述。
 

交流电控制直流马达—速度控制

交流向远处输送电流通常使用变压器,利用高压向远方供电。在过去的技术水平下,直流输电的升压问题是一难题。虽然现在直流输电仍被使用,但交流输电则是主流。交流马达的转数由电的频率决定,所以在通常50/60Hz的频率下,很难进行大幅度调速。相比之下,直流马达更容易控制速度。从而,如何使用交流电来驱动直流马达,进行速度控制的这一需求,成为工业技术的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那么,随之应运而生的就是可控整流器。
 

交流电变直流电的二极放电管

 二极放电管(整流管)的原理
作为在马达线圈上外加的电压,直流电更为适合,因此,有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后再使用的技术需求。虽然现在半导体元器件已经更广泛地使用在各个领域,但纵观其发展历史,放电管时代则不容忽视。如果说在电子工程学的马达发展史上,有几个突破性的历史瞬间的话,放电管的诞生就是其中之一。
为典型二极放电管示意图,是在玻璃管内充入惰性气体(例如氦气、氖气、氩气等气体)。在示意图中,可以看到放电管有两个电极,一边为金属电极(或称为碳棒),为外加正向电压的阳极(anode),另一边称为热阴极(cathode),通过把热丝加热,使热丝发射电子。相对于此,当给阳极外加正向电压作用时,从热丝中发射出来的电子就会加速冲向阳极一侧,并在运动过程中与管内气体原子相冲撞,迅即发生电离作用而产生更多的自由电子。此时,气体发出辉光(glow),这种状态则称为等离子状态(plasma)。
根据上述原理,如果把外加两端电极的正负电压相互交换,又会出现何种现象呢?我们知道,电流不会发生逆流的。因为阳极不被加热,也不会发射出最初的电子。所以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这一装置可以起到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作用(即整流作用)。假设在不充入惰性气体的真空状态下,热阴极只发射电子却不会形成电流,所以也不能对大量电流进行整流。无论真空管还是放电管,这种有两个电极的装置,我们都称之为二极管。英语写成“diode”,目前这个词已经成为半导体时代耳熟能详的专业用语。而二极管被广泛认为是马达驱动中必不可少的元器件,那是采用了半导体芯片的小型优质二极管出现以后的事情。

从二极管(diode)到三极管(triode)——可控整流器(controlled rectifier)的诞生

三极放电管的可控整流器原理
上面,我们谈到等离子的应用,而其另一应用优点是可以通过增加一个电极来控制通电开始时机。关于此项说明,请参照图2示意图。此处增设的电极会对阴极周围电场产生影响。我们知道,即使给阳极外加正向电压,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也不会加速运动,故不能产生等离子状态。但是,如果给栅极外加电压,电子则会加速运动起来,并会穿越栅极,产生等离子状态,所以可以产生大量电流。这样,一旦通电,栅极则无法阻止导电。如果企图阻止导电,则需要与二极管同样,要切换阳极电压。所以,可以通过开始通电,给栅极外加电压来进行控制,我们称这种装置为可控整流器。闸流管即属于放电管的一种(如图3所示)。


电力再生控制

 闸流管控制直流马达速度
用交流电驱动直流马达时,因为可以控制平均电压,进而控制速度。在这里,一个理论步骤至关重要。就是说明了与电感线圈同时使用,可控整流器可以控制马达的再生驱动。
所谓再生,是指机械能转换回电能。众所周知,马达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装置,而发电机的原理则正好相反。虽然马达也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,但如果在若干短时间内反复驱动马达,则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耗电率,即所谓的电子工程学。而发现可控整流器具有此项功能则是一个巨大的发现,这也可以称为是电力电子技术的起源。同时,也意味着不仅直流马达可以,交流马达的再生驱动也可以实现。



上一篇:MEIWA明和马达启动困难的因素

下一篇:PLC在与变频器连接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